top of page

愛福樓

建於一九五五年,未評級。

曾為教堂禮賓樓偏翼。

 

歷史價值
 

一九三二年何明華履任香港維多利亞教區會督,隨後參與策劃設計具宗教、教學、社會福利和住宿用途的主教山。


愛福樓以柯爾福主教 (Charles Richard Alford) (任期 一八六七至七二年) 命名,由龍韶基建築師設計,圖則於一九五五年六月八日獲屋宇署批准。龍韶基於一九四一年受聖職,二次大戰期間曾遠赴加爾各答工作,回港後協助設計港中醫院,並監察興建工程;不久他便參與教區教堂建造工作,其中最滿意的是基愛堂,在當時香港來說是新穎設計。虔誠的龍韶基後來於一九四九年成為何明華的秘書、教區牧師及教區註冊主任,直至何氏退休。眾多何明華的得力助手當中,只有龍氏是華人。

 

建築價值

愛福樓樓高六層,是戰後以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建築物,屬第四代唐樓。一九五零年代經濟慢慢恢復,唐樓構造進化至第四代,亦是最後一代;步入六十年代被更大更高的樓宇慢慢取代。唐樓普遍以鋼筋混凝土建造,代表技術變得成熟,造價亦相宜。這一代唐樓一般有六層高,外觀簡樸無華。

 

建築物的直線外表,表達出一切現代主義建築的特點:牆身平滑簡樸髹上白色、全無任何模塑或裝飾、平整屋頂、立面裝有鋼框大玻璃幕牆。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支柱及樓板建成,並以混凝土支柱架起無樑板地台和天台樓板。由於內部間隔並非結構的一部分,因此可靈活設計,在有需要的地方自由加建間隔。這是突顯功能主義和實際用途來設計住宅建築的好例子。

​第四代唐樓特點包括中央通風樓梯、大露台、大窗戶和外露走火樓梯。留意窗戶方位是細心考慮過,以免屋內過份受光,中環美利大廈的窗戶設計亦由此來。

保持原貌程度、罕有程度 
 

愛福樓建成至今只有輕微改動,大致保持到原貌,亦是少數有明顯歷史價值的第四代唐樓本地建築。現今類似的建築物還有太子道西一九零至二二零號相連四層住宅 (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社會價值、地區價值​

愛福樓連同在上亞厘畢道相連的馬田樓、萊利樓和禮賓府的住客,目睹教會此城的滄海桑田。對於中西區居民,以及對於大部份基恩小學校友,本建築物的獨特景觀和文化氣氛是共同回憶。

逾七十五年的歷史裏,萊利樓一直都是香港聖公會發展的一員,亦推動了基督教和香港社會的交流。如今本建築物綠叢環抱,一直宣揚福音大義,在此福地默默彰顯耶和華的大愛。

組群價值

 

愛福樓的歷史和社區意義在於與會督府 (一級歷史建築)、聖保羅堂 (一級歷史建築) 和舊聖公會基恩小學 (二級歷史建築,原為聖保羅書院南翼) 相鄰。

 

在二零零九至一零年度施政報告裏面,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保育中環」,愛福樓是其中一環。計劃內共有八個地點,包括中區政府合署建築群、中環街巿、前中區警署、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美利大廈、新中環海濱、香港聖公會建築群 (中環主教山) 以及荷里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

 

活化再利用
 

愛福樓的結構和內櫳完整無損,建議改為青年旅舍,成為中區價錢相宜旅館,突顯社區意義。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