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神學院
建於一九五三年,未有歷史建築評級
舊聖公會基恩小學校舍群
明華神學院是舊聖公會基恩小學校舍群的一部份,基恩小學舊生和舊教職員一般稱之為「東樓」,其他部份包括舊聖公會基恩小學 (一般稱之為「舊樓」) 和約翰瑪麗樓 (「新樓」)。
明華神學院
明華神學院是舊聖公會基恩小學新翼主樓,一般稱之為東樓。
歷史價值
一九三二年何明華履任香港維多利亞教區會督,隨後參與策劃設計具宗教、教學、社會福利和住宿用途的主教山。
明華神學院一九五三年由建築師徐敬直設計。徐氏是中國首批在外國正式訓練的建築師,與「現代中國建築之父」梁思成及建築師過元熙同期,並享同譽;一九二六年他自美國麥芝根大學工程系肆業,主修建築;一九三零年取得碩士學位。徐氏於一九五六至五七年間為香港建築師學會首任會長。其早年建築風格以現代物料及技術仿古;及後其建築以實用和人性化著稱,作品包括國立中央博物院 (一九三五年)及南京中央大學 (一九三六年);位於香港著名的作品則包括基督復臨安息日九龍教會 (一九四九年)、麥花臣室內運動場 (已拆卸)(一九五二年)、香港童軍中心 (一九五四年)、石澳巴士總站 (一九五五年)及香港殯儀館 (一九六三年)。明華神學院曾經為聖公會基恩小學所用,亦是徐敬直設計,圖則於一九五三年六月二十九日獲屋宇署批准。
建築價值
明華神學院樓高五層,是以實用為先的現代主義或國際現代風格設計的鋼筋混凝土構架興建的建築物,這種設計一般源自一九二零年代德國包浩斯藝術學院,而本建築物更揉合了一九五零至六零年代第四代唐樓的風格。二樓置音樂室、圖書館及學校集會演講的露台;三樓置校長室(曾改裝,以懸臂支撐) 及兩間課室;四樓置兩間課室;五樓置一間雜物房。
建築物的直線外表,表達出一切現代主義建築的特點。建築物設計佈局不對稱、牆身平滑簡樸髹上白色、全無任何模塑或裝飾、平整屋頂、立面裝有鋼框大玻璃幕牆以及長形流線型窗戶。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支柱及樓板建成,並以混凝土支柱架起無樑板地台和天台樓板,窗戶則以鋼框構成。由於內部間隔並非結構的一部分,因此可靈活設計,在有需要的地方自由加建間隔。本建築物亦設有鋼筋混凝土遮蔭的通風樓梯、金屬欄河柚木扶手的大露台、大窗戶、外露走火樓梯和長形走廊。這是突顯功能主義和實際用途來設計住宅建築的好例子。
東北樓梯間安裝了一個預先模製水泥徽章,西北樓梯間則有四個混凝土徽章,見之無不感到聖公會的輝煌氣派。
組群價值、社會價值、地區價值
明華神學院屬於舊聖公會舊基恩小學校舍群一部份,亦是中環主教山的主要部份。其外露樓梯與聖公會幼稚園及舊基恩小學連接,西北面入口有路通往港中醫院及上下亞厘畢道,學子從宛如隧道設有上蓋的入口走到馬路乘校巴回家;東北面入口通往會督府。本建築物亦是舊基恩小學校舍群內最受注目的樓宇:昔日校長和教師都在此主持集會,向操場的學生演講訓話。對於中西區居民,以及對於大部份基恩小學校友,其獨特景觀和文化氣氛是共同回憶。
逾六十五年的歷史裏,明華神學院一直都是香港聖公會發展的一員,亦推動了基督教和香港社會的交流,自當初給予貧苦大眾教育機會,一直宣揚福音大義,在此福地默默彰顯耶和華的大愛。
在二零零九至一零年度施政報告裏面,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保育中環」,明華神學院是其中一環。計劃內共有八個地點,包括中區政府合署建築群、中環街巿、前中區警署、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美利大廈、新中環海濱、香港聖公會建築群 (中環主教山)以及荷里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
保持原貌程度、罕有程度
明華神學院建成至今只有輕微改動,大致保持到原貌,亦是少數有明顯歷史價值的戰後本地現代包浩斯建築。現今類似的建築物還有四座:荷里活道已婚警察宿舍 (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灣仔街巿 (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中環街巿 (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以及必列啫士街街巿 (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