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何明華

華南和香港建立教會(1932-36年)
 

1933年9月,何明華會合乘搭藍煙囪輪船「大奧密」抵埗的諾拉和兩個孩子。 他們在下亞厘畢道的主教府住了一年,之後從Christian Buddhist Institute 購買了位於沙田道風山的一塊地,建造了一所房舍,命名為「林蔭台」(音譯)(意為聖靈庇蔭下的平坦山頂),並在那裏住下來,至於主教府大部份地方則租出去補貼抵押貸款,而主教府的主要部分則成為座堂主任牧師的住所。

生活的簡約
 

1945至1954年間,何明華除了休假期間(1946年12月至1947年6月、1948年7月至1948年10月參加蘭柏會議,以及1952年1月至1952年10月),其他時間均獨自在香港,而諾拉則留在英格蘭照顧她的母親和孩子,祖克在皇家空軍服役,而茱廸芙和基斯杜化則仍然在學。此時何明華獨居,想及戰後一房難求,遂分拆會督府房間平租給教區工作人員和神職人員。原本打算用租金償還沙田房產貸款,但後來發覺不足夠,最終惟有也租出部分沙田林蔭台房舍。

何明華是少數具影響力的人士,在當時迅速變化的社會政治環境中,給與香港急需的遠見和支持。戰後,擴建教會需要更多人才。何明華繼續派遣聖職候選人到廣州,在廣州協和神學院接受訓練,同時也在會督府會址開設明華學院,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提供神學培訓,使他們擔任教會的領袖、在學校講經以及分擔教區牧師工作。明華學院於1946/1947年間錄取第一批學生,何明華是其第一任校長,  張紹桂是第一任院長。最初教職員除了施玉麒和張紹桂外都是以英語教學,但最終還是用粵語教學。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明華學院繼續提供聖經和神學研究課程,1995年後更擴展到對聖職候選人和教區牧師的培訓。

何明華有感福利機構迫切需要足夠場地工作。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因此籌劃建造多座永久性福利中心,在同一建築物內可以容納多個組織。 第一座中心於1947-48年在九龍天文台道建成,第二座於1949年在港島醫院道建成。這些中心都為家庭個案工作、香港保護兒童協會以及香港兒童群益會提供工作空間。

1949年,過往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負責的家庭福利工作,獨立出來成為了香港家庭福利會,並擁有自己的憲章和基金。鑑於可用資金不多,家福會嘗試幾款嶄新籌募和運用資金的方法,包括空前成功的年度教區募捐活動、將教堂禮賓樓開放為可進賬業務,以及興建放租用途的斯丹頓樓(即日後港中醫院)。

何明華的左右手 (Dr. Charles Harth 及龍韶基)

何明華任主教期間,他幾個得力助手在他指導下花了多年時間來管理教區並處理大量工作。 大戰結束後, 施玉騏不僅整頓了教區財政,而且盡心盡力為教區處理大量項目。 他遵從何的訓示擔起多項艱鉅任務,包括擔任勞工子弟學校的負責人、重新建立香港小童群益會,並在多家有規模的英文學校擔任校務委員會委員。  作為差會的代理秘書, 施玉騏在戰後較誰都落力推動英文學校尤其是差會的全日制學校重新開課。

Charles Harth博士戰時勇敢捍衛了座堂、其「寶藏」及會督府,戰後繼續協助何明華,擔任教區秘書和何明華的專屬牧師。Harth於1947年受按立, 成為聖約翰座堂的名譽職員和原為聖保羅書院旅館教堂禮賓樓的舍監。

直到1950年,Harth走到紐約,在那裏一所神學院繼續深造;施玉騏於1954年到英國,一年後擔任拔萃男書院校長;幸好龍韶基留下。龍於1941年受按立,在戰爭期間被送往加爾各答工作。 回國後,他幫助設計港中醫院的建築師並監督施工。 不久,他開始參與教區教堂的建設。 龍對當時在香港設計新穎的基愛堂 (Rei Oi Church) 教堂感到最為自豪:合唱團故意放在祭壇周圍,在祭壇後面有一個主教椅,使牧師在聖餐崇拜時面對會眾,進行活動時大家會更緊密熱鬧。 忠實的龍韶基成為了何明華的秘書,並於1949年擔任教區牧師和書記長,並一直擔任這些職務,直到何明華退休。

以上的資料有待確認,資料來源:

Book -The Practical Prophet: Bishop Ronald O. Hall of Hong Kong and His Legacies

bottom of page